“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自然之神行走在隴山渭水之間,揮動他巨大的雙手雕琢著奇山異水,當他忙完麥積山之后,想揮揮指尖的沙礫,一不小心把一座砂崖的底部摸去,使之形成一面巨大的石檐,檐下成穴,形如蛤蟆嘴,下面能藏千軍萬馬,看著這不經意間的作品,造化之神轉身便以此為中心設置了許多奇石險峰、飛瀑流泉,一處人間仙境在造化之神的背影里慢慢長大。
仙人崖 圖來源:網絡
一千六百年前,一些自絕紅塵的文人墨客游歷至此,結廬崖下修身養性,終究得道成仙飛升而去,石崖自此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仙人崖。
仙人崖位于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后川村,是世界文化遺產麥積山石窟的附屬景區,與麥積山石窟相聚15公里,從屬小隴山林區,為秦嶺余脈,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之內。仙人崖景區是國務院公布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之一,位于天水市東南65公里處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麥積山石窟的東北方向,始于南北朝,距今近一千六百年。
仙人崖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三崖即東崖、西崖和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即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而靈應寺又是仙人崖的通稱。仙人崖三崖中,以西崖面積和佛殿數量為最,14座殿宇內有唐、宋、明、清各代佛像100多尊,藝術價值極高。"仙人送燈"、"凈土松濤"、"仙水湖光"、"十八羅漢朝玉帝",仙境意趣,景景相連。其中位于朱家后川的仙人崖景區自然風景秀麗,山巍、水秀、崖峻、林密,人文景觀僅次于麥積山景區。寺宇、廟觀、窟龕多建于高聳的峰頂或凹凸飛崖間。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里均有建筑和泥塑雕像,遺憾的是多被損毀,遺存較少。據一九五三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團鑒定,這里現存的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興建和重新修繕的,部分泥塑為北魏晚期作品。長期以來,這里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
三崖 圖來源:網絡
五峰 圖來源:網絡
六寺 圖來源:網絡
仙人崖的人文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如西崖寺宇是經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修繕的,大佛殿內西北角一個小斜梁架,據專家鑒定,是唐代屋架遺品。東崖有羅漢堂一幢,供大佛及十八羅漢,系明代建筑和塑像。南崖燃燈閣雖于清道光年間毀于火災,但仍殘存北魏晚期塑像。石巖洞為明末肅王朱熾宏(韓王朱松第十五代世孫,世襲與肅王)、大劍俠汪士墉、大書法家王了望隱居論道之處。玉皇閣東南側下的壁巖間,有石窟佛龕,內存唐代壁畫。
仙人崖現存宋、明、清塑像197尊、壁畫82平方米,明清殿宇22處,是研究我國宋、明、清彩塑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在彩繪泥塑源遠流長的發展史中,這些文物一方面在各朝各代傳承信仰,盡顯輝煌,另一方面則由于其質地脆弱、不易留存的特征,在歷經滄桑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經受著自然、人為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病變與破損,部分存世彩繪泥塑文物甚至已經達瀕危狀態,亟待深入研究與保護。如保存有明代造像與壁畫最精美的洞窟之一的毗盧殿左壁,由于地基下陷,墻面裂開10厘米左右的縫隙,由于無力加固,墻面裂隙仍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保存著明代最精美造像的羅漢堂正壁左側,也由于地基塌陷的原因,造像已嚴重傾斜等。
仙人崖彩塑壁畫 圖來源:網絡
帝測科技承擔了仙人崖彩塑壁畫信息采集項目病害協同保護項目,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基于此次仙人崖彩塑壁畫的病害監測,通過對彩塑壁畫不同時相的點云數據進行采集、精細三維建模、基準點確立、模型比較分析(主要包括單點、線狀和整體變形提取分析),全面、詳細、科學地勘察壁畫和彩塑保存現狀,并探究彩塑壁畫的穩定性及各類病變的程度與演變趨勢,為仙人崖彩塑文物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奠定了基礎。
單點變形提取分析
線狀變形提取分析
整體變形提取分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伴隨時間流逝的不只是歷史,還有回憶,這些見證著歷史與時間的文物也湮沒在歲月的長河里,隨風消逝。于是,就有了這么一群在歲月長河里拾取回憶的人,運用各種現代科技想方設法在今天打撈昨天,將其定格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