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不言語,它只兀自美麗著
在大足險峻的山崖之上,迄今仍保存著世界石窟藝術的一座豐碑-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摩崖造像的總稱,始鑿于初唐(公元7世紀中葉),歷經晚唐、五代、北宋、興盛于南宋,延續至明、清,石刻題材以佛教為主,現造像5萬余尊,以寶頂山、北山、石篆山、南山、石門山摩崖造像(簡稱“五山”造像)等為代表。是公元9至13世紀中國石窟藝術史上最為壯麗輝煌的代表作,是釋(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和諧共處和空前的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實物例證。遺產地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石窟藝術及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
圖來源:網絡
從初唐第一錘鑿石之聲,在大足一個名叫尖山子的地方響起,到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大足石刻在崎嶇的山間已走過千年,成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
滄海桑田,歲月悠悠,延續近千余年的大足石刻,幾度沉寂,又幾度興盛。
圖來源:網絡
公元892年,昌州刺史韋君靖,首先在北山鑿造佛像毗沙門天王,拉開了中國最后一次大規模石刻造像的序幕,此后,州、縣官吏和當地仕紳、平民、僧尼等相繼效法;公元907—965年間營造佛像不斷,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個造像高潮;公元965—1077年,寺院內供養石刻圓雕造像興起,摩崖造像停滯。
1082年,大莊園主嚴遜舍地開鑿石篆山釋、道、儒“三教”造像區,大足境內摩崖造像此起彼伏,掀起了自1078年到1173年大足石刻造像的第二個高潮;公元1174—1252年,時稱"六代祖師傳密印"的大足僧人趙智鳳于寶頂山傳教,他清苦70余年,四方募化鑿造佛像近萬尊,建成了中國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場,使大足石刻造像達到鼎盛。
大足石刻現存摩崖石刻造像五萬多尊,銘文十萬余字,遍布一百多處,主要分布在“五山”即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寶頂石刻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以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圣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
圖來源:網絡
圖來源:網絡
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與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鼎足而立,齊名敦煌莫高窟,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它集中國石窟藝術之大成,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發展有重要貢獻,是晚期石窟藝術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同時,其在題材上為中國密宗佛教史增添了新的一頁,生動地反映了中國佛教民間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
1999年12月1日,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五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認為符合下列三條標準:第一,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藝術杰作,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第二,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實地反映當時中國社會的哲學思想和風土人情;第三,大足石刻的造型藝術和宗教哲學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圖來源:網絡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著絕無僅有的系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并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
帝測科技有幸參與大足石刻三維數字化與虛擬修復項目,與北京建筑大學、大足石刻研究院三方合作,綜合應用遙感技術、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技術、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和近景攝影測繪技術等多種空間、色彩采集方式,實現了大足石刻龕窟的文物信息留存與存檔,保護工程綜合應用,文物檔案數字化資料自動化管理、數字化科技展示。并運用現代學術成果與科技手段,對大足區境內世界遺產范圍內的所有石窟、石刻群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以求反映多年來大足石刻文物研究、保護、利用發展歷程的全貌。
經歷千余年的積淀,現代先進的文物保護修復技術讓大足石刻這處天才的藝術杰作恢復昔日盛景;厥讱q月,我們感恩歷史的饋贈,讓今天的我們還能仰望那個時代的輝煌藝術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