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v5dee"></dd>
  • <dd id="v5dee"></dd>

    <em id="v5dee"><acronym id="v5dee"></acronym></em>
    當前位置:>首頁 -> 科普天地 -> 科普動態
    行政區劃沿革——內蒙古自治區
    發布時間:2022-09-16     來源:中國地圖出版集團     瀏覽:2541

    行政區劃承載了城市變遷的記憶。我國的行政區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或更名、或撤銷,或合并......讓我們一起去回顧我國行政區劃的變遷吧~

    內蒙古自治區

    清代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 后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

    1947年內蒙古自治政府將“內蒙古”的含義更改為“山的陽面”即“陰山的南面”之意,漢語一般仍稱為“內蒙古”。


    圖片

    中華民國時期,內蒙古地區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劃,分屬于綏遠、熱河、察哈爾(與1949年以后的察哈爾省地域范圍不同)、寧夏(與現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域范圍不同)、黑龍江等省及之前的特別區。但實際上各省及特別區的行政管轄權只限于漢族聚居的農區,而在蒙古族聚居的牧區,仍然延續清時建立的盟、旗制度,由各旗扎薩克實際管轄,且盟、旗也沒有現在這樣的明確邊界。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決議成立內蒙古自治政府,地域包括現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以及錫林郭勒盟大部、赤峰市北部。

    1954年,現在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鄂爾多斯市地域并入內蒙古。

    1955年,現在的赤峰市南部地域并入內蒙古。

    1956年,現在的阿拉善盟地域并入內蒙古。后多個盟劃出。

    1979年恢復原地域。

    呼和浩特市

    蒙古語,意思是“青色的城市、藍色的城市”。簡稱“青城”。因召(廟)較多,又稱“召城”。

    圖片

    原分為新、舊兩城。舊城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年),相傳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領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名“庫庫和屯”(即呼和浩特的諧音)。明朝命名為“歸化”。

    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朝命名為“綏遠”。

    1928年設歸綏市。

    1914年至1949年先后為綏遠特別區、綏遠省省會。

    1949年至1954年曾為綏遠省行政中心。

    1954年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自治區區轄市、內蒙古自治區行政中心。

    烏蘭浩特市

    蒙古語,意思是“紅色的城市”。因內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而得名。原名“王爺廟”,因清朝第三代科爾沁右翼前旗札薩克圖郡王鄂齊爾在此建立家廟而得名。

    圖片

    1947年建烏蘭浩特市。

    1958年至1980年并入科爾沁右翼前旗。

    1980年再從科爾沁右翼前旗析出復建。




    主管部門:
    自然資源部
    民政部
    中國科協
    京ICP備14037318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1220號
    主辦:中國測繪學會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 :江蘇星月測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聯系電話:010-63881449      郵箱:zgchxh1401@163.com
    聯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蓮花池西路28號西裙樓四層
    欧美一区,国产精品
  • <dd id="v5dee"></dd>
  • <dd id="v5dee"></dd>

    <em id="v5dee"><acronym id="v5dee"></acronym></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