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測量學是綜合應用光學、聲學、慣性、重力、電磁等手段及空間信息等理論方法,研究與礦產資源、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有關的從地面到地下、從礦體到圍巖的動靜態空間信息監測監控、定向定位、集成分析、數字表達、智能感知和調控決策等的科學與技術。主要內容包括:礦山與地下空間信息采集,地下定位與導航,多源復雜信息集成處理,智慧礦山與決策支持,沉陷監測與變形控制,礦體幾何與儲量動態管理,感知礦山與災變分析,土地復墾與生態修復,地下空間環境評估與減災等。主要任務是:(1)構建礦山與地下空間基準,提供(測設)地下坐標、距離與方位;(2)建立礦山與地下空間信息系統,進行數字表達、制圖、分析與動態更新;(3)評價及管理礦體與地下空間資源,監督其合理開發;(4)研究資源開發與地下工程變形機理和監測識別技術,建立開采沉陷和工程變形預測模型與災害評估、控制方法,為變形災害預警、控制與綜合防治提供科學與技術支撐。
中國測繪學會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于1985年10月在成都正式成立,掛靠在中國礦業大學。自本專業委員會成立至今,已組織召開全國及國際學術會議45次,完成了科技咨詢、人才培訓、教材或名詞術語編寫、規范制定等工作,協辦了相關雜志,編寫了多份(年)中國測繪學科發展藍皮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報告的礦山測量篇章,參加了相關項目及人才獎勵的推薦、評選,組織編寫出版了《中國礦山測量60年》,組織全國礦山測量同行提出了礦山與地下測量學科設置申報書,使得“礦山與地下測量”被增列為測繪科學與技術的二級學科,多次被評為中國測繪學會先進集體。
新一屆中國測繪學會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將在中國測繪學會領導下,圍繞“把方向、強基礎、抓重點、撥亮點、謀發展、促落實”工作主線,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強化學術、科普和服務的平臺屬性,不斷增強凝聚力和影響力,開創中國測繪學會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工作新局面。
中國測繪學會礦山測量專業委員會業務范圍:
(一)開展科技交流,組織召開學術會議、專題講座及論壇。
(二)組織科技咨詢、科普服務、人才培訓、教材或名詞術語編寫、規范制定。
(三)協辦相關雜志,編寫學科發展藍白皮書的礦山測量篇章,討論學科發展方向及人才培養方案。
(四)組織相關項目及人才獎勵的推薦、評選。
(五)推進不同單位、行業及國內外交流合作,推動資源、信息、市場共享及科技成果轉化。
(六)完成上級學會交辦的其它工作。
掛靠單位: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
單位網址:http://cesi.cumt.edu.cn/
地 址:江蘇省徐州市大學路1號
聯系人:楊敏
聯系電話:13852483929
相關動態